元代科举的废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8/14 21:58:31
元代科举的废立
科举制的演变?

隋朝开始出现唐朝完善至明清时期到达极盛清末废除再问:应该是要详细过程吧,不过谢谢了再答: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

元朝科举制废立无常,其选官制度是什么

有元朝第一届科举会试和殿试,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内城)举行,各省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只有135人,从中获录取的进士只有56人,均不足原订的数额.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在两年前正式下诏恢复科举考试,并于去年

元代散曲的特点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

元代的《杂剧》又称什么?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代的散曲有哪些?

元曲·阳春曲·题情·白朴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锨.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白朴孤村

是不是元代的都是元曲?

不是,元代主要是以元曲为主,不一定都是元曲.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

元代科举考试内容是什么

在元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方面,程朱理学取得了科举考试的正统地位.元代规定,考生答题时,《诗经》采朱注,《尚书》用朱熹门人蔡沈之说,《周易》主程朱之说,《春秋》用程颐私淑弟子胡安国作的传.除《诗》、《

科举制的影响?

利: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3.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4.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

文天祥是元代还是宋代的?

文天祥(1236—1283),男,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

科举制的中止对元代文化的影响

元代有科举制.元代科举实行时间短,规模较小,不是元代选官的主要制度.其文化根源是:宋代以后科举文化流弊众多;蒙古统治者主要采用由吏入官的选官之法;蒙元最高统治者不重视科举;元朝政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蒙

科举制的坏处

先前都是积极因素居多,后来到明清,以八股取士,严重限制了自由和民主的在中国发展.

求一篇元代的曲

散曲经典名篇:〔双调〕沉醉东风送别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前调〕杭州景关汉卿〔一枝花〕普天下锦

元代有没有废除过科举制?

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取进士1,139人,国子学录取284人,总计1,423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由此可见,只停办

科举制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

科举制的实质

选拔人才,维护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元代选官制度元代是否还实行科举制度啊

元代科举元代不注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才开办.元代科举分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

为什么唐朝中后期的宦官有废立皇帝的权利?

其实怪来怪去还是唐朝皇帝自己作孽自己承受.东汉和明朝的皇帝虽然也宠信宦官重用宦官可是始终有个度在厉害在跋扈的宦官在东汉和明朝皇帝面前都得做乖孙子而且也不曾让宦官真正掌握军权.而唐朝的皇帝居然把军权交给

关于元代作曲家的曲

最著名的当然是元曲四大家啦:《西厢记》《长生殿》《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另外,《窦娥冤》也是家喻户晓的.

元代的宗教分布状况

你的问题不是很清楚,你所说的分布情况是势力分布还是地缘分布,因为元代等级制度中得最高级即蒙古人以及第二等级色目人中蒙古贵族和很大一部份色目人都是信封天主教的.而中国在此时的宗教佛教以及道教在这个时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