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一战后(《洛迦诺公约》)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7/01 05:09:31
31. 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 ①是对凡尔赛体系的一次调整 ②它缓解了欧洲的安全问题 ③改善了法国同德国的关系 ④是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 这道题为什么不选C? 34.日本军部确定用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原因不包括 A.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B.日本早就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C.日本法西斯体制的建立 D.张学良“易帜”影响到日本在东北的利益 这道题为什么不选D?
一战后(《洛迦诺公约》)
解题思路:
解题过程:
关于《洛迦诺公约》的详细资料:
1925年10月5日,德、比、法、英、意、波、捷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10月16日与会各国草签"最后议定书"和其它7个条约, 以及"关于国际联盟盟约第十六条给德国的集体照会"。其中最主要的是《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相互保证条约》,即《莱茵保安公约》。此外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签订了仲裁条约,法国分别与波、捷订立了相互保证条约。这些文件总称为《洛迦诺公约》。
其主要内容是:(1)根据《莱茵保安公约》,德法、德比间的边界领土维持现状;双方不得彼此攻击和侵犯,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彼此通过外交途径与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凡尔赛条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应得到遵守,1924年伦敦会议通过的"道威斯计划"仍然有效;英、意作为该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国将被允许加入国际联盟。(2)根据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订立的仲裁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对今后发生的一切争端,如不能通过正常外交方式和平解决时,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常设法院解决。但在德波、德捷条约中未对它们之间的边界规定任何保证的办法。(3)根据法波、法捷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彼此立即给予支援。
在会议期间,与会各国对德国加人国联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英法希望通过国联约束德国,防止德苏接近,进而在今后可能发生的对苏战争中使德国参加对苏制裁,因此要求德国无条件加入国联,并以此作为签署《莱茵保安公约》的条件。但德国要求加入国联的目的在于根本修改《凡尔赛条约》,重新恢复大国地位,获得行动的完全自由,因此拒绝无条件承担国联盟约第十六条关于会员国应参加制裁侵略者的义务,以防止介入今后国联可能以苏联"侵略"为借口制造的反苏干涉,从而危及自身的利益。鉴于英法把签订《莱茵保安公约》放在第一位和德国的拒不妥协态度,英法最终对德国的要求让步。
在英、法、比、意、波、捷六国草签《关于国际联盟盟约第十六条给德国的集体照会》中,同意每个会员国"应在符合本国军事情况和照顾本国地理形势的范围内"履行第十六条的义务,实际允许德国有保留有条件地加入国联。1925年12月1日《洛迎诺公约》的各项文件在伦敦正式签字。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正由于此,"洛迦诺精神"一词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名词。
但是《洛迦诺公约》并不是"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真正分界线"。它自身孕育着新的不稳定因素。该公约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削弱。从此法国不仅在德国违约时不再能单独实行制裁,而且其自身边界还要依赖英、意的保证,但这种保证却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由于公约对德国东部边界未予保证,从而严重打击了法国的同盟体系。因此一旦协约国从莱茵兰全部撤军,法国的安全将再次成为问题。
  《洛迦诺公约》使德国在未承担新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德国摆脱了战败国地位,争得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它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该公约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终于重新脐身于西方大国的行列。
《洛迦诺公约》是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产物。英国终于以承担最小义务的办法获得了欧洲的安全,并成为德法之间的仲裁者,从而处于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加大德苏关系距离的目的。但是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和起而复仇,靠《洛迦诺公约》建立的欧洲均势终将被打破,德国将成为英国难以对付的强大敌手。1936年3月7日纳粹德国以重新武装莱茵非军事区的行动,彻底撕毁了《洛迦诺公约》。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