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有关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介绍(要用英文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6/30 16:55:09
有关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介绍(要用英文的~)
有关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介绍(要用英文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中华传统的食品文化. *关于社会“西化”的现象与思考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不同季节,不同特色的传统节日,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代化、全球一体化高歌猛进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边缘化的尴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改变着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越来越受到我国年轻人的青睐,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受到了冷落,甚至越来越不感兴趣.特别是城市的年轻一代,过洋节成为理所当然的时尚,而对传统节日,许多年轻人不是不屑一顾就是压根不知道.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这难道不让人悲哀吗?这种洋节文化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世人的忧虑,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削弱民族精神.拯救我们的传统节日,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已经迫在眉睫.其实,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经清醒认识到传统节日式微的问题,并为此大声疾呼,但由于没有上升到全民意识,国家意识,往往不能产生实质影响. 出现强化洋节文化,弱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原因: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五是各级对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吹捧主要是“追新”,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与腐朽的代表,阻碍社会发展,但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是十分片面的.面对传统并不等于只看过去,而是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能够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容,诸如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特征、有号召力的人物等.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传统与现代有着血肉联系,如果现代人能主动地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实现自我更新,传统就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传统文化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养料,我们要承接而不是回归传统文 化,牢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阐发出全新的精神.如今,很多父母愿意花钱让孩子学英语,学音乐,却很少有人主动地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年轻 人对圣诞节、情人节趋之若鹜、对本国传统节日却日趋淡漠;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英文书却常捧在手心.传承传统文化,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传统断裂.之所以现在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谢教授认为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错位,令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在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中国有着稳定不变的内涵,人们在不知不觉地奉行 着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谓的“西方文化”只是表层的、不完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试想一下,我们连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都不那么容易渗透,怎能轻言西方文化?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理性认识. 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和精神传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的. 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节日文化的优良传统,我在这里特别 摘录了来自田爱习的《关于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提案》中的几点建议: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节日文化建设.纳入领导工作议程,分工一名领导主管,责成有关部门落实,把搞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实施有力指导. 二、加大对中华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结合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各种传统节日,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中华节日文化的优良传统,展示各民族、各地区、各类节日文化的不同习俗,不同风格样式.使富有特色的节日活动登上舞台,进入广播电视,甚至进入电视台新年春节联欢晚会,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强化节日文化的影响力. 三、提高节日文化质量.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丰富节日文化活动内容,创造新颖的活动形式,抛弃陈旧、单调、落后的活动;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加节日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特点,赋于传统节日文化更多的现代意识和时代气息,增强节日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四、要认真处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既要看到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必然性,又要研究西方文化冲击和伤害中华文化的应对措施.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认识要自觉,不能盲目,要分清良莠,去芜存菁,不能一概吸纳,也不要一概排斥.要将西方节日文化中的文明的、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吸纳进来,充实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兼容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华文化,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促进中华节日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进一步丰富海外华人同胞的节日生活,以唤起他们思亲念乡之情,寄托中华民族情感. 五、建立激励机制.对节日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文明健康,广泛深入,群众满意的地区和单位,要给以表扬和奖励,对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得好的做法和经验,要积极推广;对那些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得不好,群众意见多的单位、地区要给以批评帮助,使其提高认识,引起重视,自觉引导群众开展好节日文化活动.参考资料: http://blog.cersp.com/18427/64300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