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求一套生物卷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07/20 06:57:02
请问能提供给我一套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综合卷子么,什么样难度都行,结尾要有答案谢谢。
求一套生物卷
解题思路: 这里不可以上传word文件,如果换成图片上传的话,一次发布上来
解题过程:
·练习只有发在答案里
最终答案: 期末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内环境是由人体内的液体组成的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2.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3.(2008·广东,12)根据右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6.日前我国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大胆推测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右图是一个高等动物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相邻两个神经元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兴奋通过图示结构的速度很快,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 B.③内的化学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释放出来的,所以是消耗能量的过程 C.兴奋通过该结构的方向只能是a→d,且速度较慢 D.a分泌的神经递质能作用于d,引起d的兴奋 8.下面是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S”区受损,将会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兴奋会向轴突两端进行传导 9.八岁的李明因一次外伤导致他的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发生变化②体温调节发生变化 ③血糖含量发生变化④细胞外渗透压发生变化⑤免疫能力发生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0.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11.(2008·广东,13)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右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性腺细胞和胰岛B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c分泌量减少,b分泌量增加 B.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 C. 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f和垂体分泌的e就会减少,这属于反馈调节 D. 如果用物质e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d的分泌量增加 13.右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乙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B.物质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C.②过程比初次免疫要慢,但免疫效应较强 D.②过程必须经过④过程的刺激 14.下图是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D.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记忆细胞,则c为b产生的细胞因子 C.若该图表示—条食物链,当c数量增加时,则b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至平衡 D.如果b表示抗利尿激素,a是分泌b的内分泌腺细胞,则a细胞位于垂体 15.甲、乙分别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B.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C.人体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甲图中的B D.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16.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A.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 B. 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 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 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17.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C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C C.正常情况下,人体内D的含量大于A+B+C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 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18.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①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纵向插入锡箔;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给予左侧光照时,③会表现出向光弯曲的现象 B.给予右侧光照时,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给予单侧光照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⑤ D.把④放在匀速转盘上,给予右侧光照,直立生长 19.(2008·南京模拟)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 下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不能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与丁具有两种种间关系:捕食和竞争 B.丙要增加1kg,至少消耗戊25kg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2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只有分解者 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图像表述正确的是 A.图l中大、小草履虫是捕食关系,因为曲线表现出此消彼长 B.通过图2可知,植物群落结构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C.图3中,假设丙、丁、甲、乙构成一条食物链,若甲增加,则丁减少,乙增多 D.图4中,昆虫与鸟是捕食和竞争关系,鸟属于第三、四营养级 23.下列有关计划生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B.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C.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D.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24.下列生产活动中,既有利于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又有利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的是 ( ) ①在鄱阳湖区围湖造田 ②开垦山地③完全禁止采伐林木④适时地、有计划地 采伐林木⑤适时适量地捕捞湖泊中的成鱼⑥用电瓶打鱼 A.①② B.②③ C.③⑥ D.④⑤ 25.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常常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 ) A.科学研究价值 B.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间接使用价值 26.下面是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群落影响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 A.外来入侵物种会杀死或排挤当地植物,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B.外来物种入侵后,会呈“J”型曲线增长,使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C.外来入侵物种使本地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影响遗传多样性 D.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2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下列措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 A.为了避免捕鱼的速度大于鱼类繁殖的速度,在海洋渔场进行限量捕捞 B.为了确保一定的耕地资源,在占用耕地进行建设时应开发荒地为耕地 C.为了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将一次性塑料饭盒倒入江河 D.为了充分利用农作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将农作物秸秆用于沼气池发酵和培养食用菌 28.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从提高生活水平出发有人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也有人认为保护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下图中漫画反映的观点是 ( ) A.经济比环保重 B.环保比经济重 C.经济与环保等重 D.经济与环保都不重 29.(多选)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30.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B.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C.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对珍稀濒危物种合理开发利用,不能盲目的猎杀或采伐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0分)下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请据图回答问题。 (1)神经递质的传递方式是图 。细胞合成的神经递质,经过 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 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反应,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 ,原因是 。 (3)性激素的传输方式是图 。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 和 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 。 32.(6分)细胞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如图所示是肝细胞中所进行的有关生理变化,请据图回答: (1)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2)在肝细胞A中,促进过程①的激素主要是 ,在肝细胞B中完成过程⑤和⑧的场所分别是 和 。产生的CO2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并使呼吸加快,CO2对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叫 。 (3)从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看,它能促进图中的生理过程 (填序号)。 33.(6分)在某一相对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其能量流动情况和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如右下表所示。表中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种群,F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kJ/m3/年)。已知水中X的质量浓度为0.003mg/L。分析回答: (1)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上表所示的A、B、C、D、E、F外,还应包括 。 (2)若每一种生物都可被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捕食,请你写出这个生态系统最简单的营养结构 。 (3)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界的能量可以通过表中 (填字母)的生理活动后,进入生物群落。 (4)能量从第2营养级传递到第3营养级的效率是 。 (5)对于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来说,Pn所表示的能量其去向包括 。 (6)调查表明,C中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最高,原因是 。 34.(12分)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物质按箭头方向循环模式图,但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箭头。根据此图回答问题。 (1)图上所缺少的箭头是 。 (2)这是 的循环。 (3)A、B、C、D各是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 (4)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如下特点:① ;② 。 (5)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是 ,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从同化作用方式看,应属于 (填序号)。 A.寄生细菌B.腐生细菌C.真菌 D.硝化细菌E.自养型F.异养型 G.需氧型H.厌氧型 (6)写出①~⑥所示过程的名称: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35.(6分)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为什么能维持pH稳定? (2)确定实验题目: 。 (3)提出假设:内环境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 的物质,当机体运动产生大量酸或碱时,内环境中缓冲物质就分别对应地与之反应,加以调节,从而维持pH在 的状态。 (4)实验预期: 。 (5)实验材料和用具:①材料:蒸馏水、稀释鸡蛋清、pH=7的缓冲液、 0.1 mol/L HCl、0.1 mol/L NaOH。 ②用具:烧杯、量筒、pH试纸、胶头滴管。 (6)步骤:(略) (7)实验结果整理如下: (8)由上曲线推出结论: ①由A与C相比较可知: ②由B与C相比较可知: (9)表达交流:班级内交流各自报告,比较研究结果。 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A 代谢废物的排出是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等途径完成,③是主要的途径而已,所以B错;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组成,而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在内,所以C错;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交换,不用通过内环境这一媒介,所以D错。 2.D 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过多引起的,导致组织液过多的原因有:过敏反应、肾炎、营养不良、淋巴管阻塞以及毛细血管壁破损等。 3.D 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对组织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组织液中的CO2可参与pH稳态的调节,组织液中的物质不断更新,处于不断变化之中,b或c受阻会影响组织液回流出现组织水肿。 4.B I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CO2,这说明I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除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 5.B 葡萄糖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人体的内部温度是相对恒定的,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即指细胞外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6.D 突触小体是由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末端突起形成的,此部位本来就不存在细胞核。不同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是将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也就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把冲动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则可能是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或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造成的。 7.C 兴奋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在突触小体内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在突触后膜上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所以传递速度较慢;神经递质的分泌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胞吐过程;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的传递是单向的。 8.C 兴奋是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9.A 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某些激素的分泌量(如甲状腺激素)调节、血糖平衡调节、水盐调节有关,而与免疫调节无关。 10.C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可以促进肾小管吸收水分,因而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11.C 本题考查艾滋病的发病原理与治疗等相关知识。艾滋病的病原体为HIV,其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使T淋巴细胞,最终使免疫功能丧失,其他病原体乘虚而入,故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感染HIV但没有发病的人不称为艾滋病患者,而是艾滋病携带者,在潜伏期HIV因大量增殖而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12.D 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后膜,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从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而不能倒转;人体内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e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 13.D 根据图解及体液免疫的过程与特点可知,细胞甲、乙、丙依次为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物质丁为抗体。而记忆细胞必须在抗原的刺激下才能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14.C 反射弧中的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的,但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兴奋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所以A选项错误;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记忆细胞,则c为b产生的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因此B选项错误;如果b表示抗利尿激素,那么a表示的是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垂体,故D选项错误。 15.A 甲图的D表示细胞内液,A表示组织液,B表示淋巴,C表示血浆。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在这些液体中O2浓度最高的是C。乙图中的D为大气中的CO2,而A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乙图中的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B不在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而C在。 16.ABD 根据生态系统各营养级GP量的大小可知道②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④是初级消费者,而①和③处于第三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因为若①和③分别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那么从①流入到③中的能量的传递效率为:0.88/15.91=5.53%,该值不在能量传递效率的范围内,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 ,⑤为分解者不在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中。根据上述能量流动的渠道可知,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0.88+15.91)/141.20=11.89。④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前一营养级未被其同化的能量,而④营养级GP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中以热能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利用和被分解者利用。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1.27(102千焦/m2),而输出的总能量为:13.10+501.58+0.54+79.13+192.59=786.94(102千焦/m2),因此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17.C 甲图的D表示细胞内液,A表示组织液,B表示淋巴,C表示血浆。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而A、B、C构成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在这些液体中CO2浓度最高的是D。乙图中的D为大气中的CO2,而A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乙图中的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B不在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而C在。 18.A 因为在③的尖端中间竖直插入了一张对生长素具有阻隔作用的锡箔片,所以,其尖端尽管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也不会低于背光侧,不会产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故A是错误的;对②的处理是用锡箔遮住尖端下面的部位,而感光部位是尖端,在④尖端与其下层之间插入的是一层允许生长素透过的琼脂块,故②④都会对单侧光照射产生向光弯曲的反应,所以B是正确的;⑤被除去了尖端,而尖端正是接受单侧光照射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故其对单侧光照射无反应,也不能生长,所以C也是正确的;把④放在匀速转动的转盘上,再给予右侧光照射,已经失去了单侧光照射的作用,故D也是正确的。 19.A 由题表中的数据可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营养关系的五个种群之间的能量关系如②图所示,因此,①③表示的关系是错误的,因为乙和丙处于同一个营养级,相互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竞争关系如④所示,而不是如③表示的捕食关系。 答案:A 20.D 因为甲是丁的食物,而且它们具有相同的食物戊,所以甲和丁同时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丙要增加1kg,至少消耗戊的有机物的量的计算,要按照最短的食物链(戊→丁→丙)和最高的传递效率(20%);丁和乙为丙的上一营养级,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C选项正确。引进外来物种要慎重,如果引入的物种会引起多种其他原有物种的灭绝,则对其稳定性的增强是不利的。 21.C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与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只表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未表现的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所以C项不正确。 22.C 根据四种生物有机物的含量,可得出如下食物链:丙→丁→甲→乙,则有甲增加,丁减少,乙增加。大、小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植物群落具有分层现象,与单一的玉米合理密植没有因果关系;鸟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23.C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而把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24.D 既有利于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又有利于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就是适时地、有计划地采伐林木和适时适量地捕捞湖泊中的成鱼。 25.B 生物多样性具有美学价值,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生活,可见,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就属于美学价值中的一个典型,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因此它属于直接使用价值。 26.D 外来物种入侵后若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获胜,则可能会淘汰本地物种,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7.C 为了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将一次性塑料饭盒倒入江河,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因为这些塑料垃圾在自然界中降解十分缓慢,需要两三百年左右才能完全降解,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未来生存环境构成很大的潜在危害。 28.A 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担子的一头是经济,一头是环保,但是,经济距离支点(人的肩)较短,说明经济这一头较重,所以,此漫画反映“经济比环保重”的观点。 29.AB 强调保护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野生生物的保护主要是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 30.C 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产量,不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等培育出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并不是绝对禁止利用。 二、31.答案:(1)② 高尔基体 流动 糖蛋白(2) 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① 下丘脑 垂体 反馈调节 解析:神经递质在突触间单向传递兴奋,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性激素由性腺分泌至血液,由血液循环运输至靶器官,起到调节作用。性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方式叫反馈调节。 32.答案:(1)组织液 (2)胰高血糖素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体液调节 (3)④⑤⑨⑩ 解析:(1)肝细胞为组织细胞,所处的生活环境为组织液。(2)①过程为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在此过程中胰高血糖素起决定作用。⑤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进而产生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完成⑧过程;血液中CO2浓度上升后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这种调节为体液调节。(3)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即④;同时促进分解⑤合成糖原⑩及转化为非糖物质⑨。 33.答案:(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2) (3)B (4) 10.33%(5)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未被利用(6)污染物X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和排出,可以通 过食物链进行富集(积累)作用。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污染物X能随生物链进行富集,根据A、B、C、D、E中X物质的浓度可以确定,它们间形成的食物链为: (3)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界的能量可以通过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4)能量从第2营养级传递到第3营养级的效率是15.9/(79.2+74.7)×100%=10.33%。(5)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也就是生物体同化在体内的能量,其去向有: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不能把热能加进去,那部分能力已经散失了,并没有同化到生物体内。(6)污染物X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和排出,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积累)作用。 34.答案:(1)由A到二氧化碳的箭头 (2)碳 (3)生产者、分解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4)带有全球性 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 (5)BC F (6)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捕食 分解作用 燃烧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图中各成分的关系,本图考查的是碳循环过程。由图中箭头指向 可以判断A为生产者,C、D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进入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中通过捕食形成的食物链进行传递,再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将二氧化碳返回到无 机环境中,这样碳元素就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反复循环利用,这种循环特点带有全球性。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图中明显缺少通过生产者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的箭头。 35.答案:(2)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缓冲作用 相对稳定 (4)仅在某一阶段内,生物材料pH稳定 (8)①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pH维持稳定 ②不同实验材料对酸或碱的缓冲效果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作出假设。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是学生应当掌握的,本题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已知信息出现,降低了题目难度,同学们可以自我领悟实验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