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现代汉语歧义类型有哪些,区分方法是什么状语与补语的互易成分有哪些,语义上有什么特征 语序和虚词是汉语的主要基本手段,哪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8 16:16:04
现代汉语歧义类型有哪些,区分方法是什么状语与补语的互易成分有哪些,语义上有什么特征 语序和虚词是汉语的主要基本手段,哪个更基本
现代汉语歧义类型有哪些,区分方法是什么状语与补语的互易成分有哪些,语义上有什么特征 语序和虚词是汉语的主要基本手段,哪个
二)歧义与笼统.
赵元任(1959)论及歧义与笼统的区别.黄德玉(1988)认
为吕叔湘(1984)的用例“这北房住过三家人家”没有歧义
,其中“先后住过”和“同时住过”是比较具体的说法,笼
统的说法包含了具体的说法.并指出歧义重在所指对象“真
假”情况不确定,笼统重在所指对象“个别”成员不具体,
一个较为概括的说法如果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较为具体
的理解容易被误认为是歧义的,如“一百名中外记者采访了
三千名人大代表”.石安石(1988)引进国外鉴别歧义和笼
统的并列检验法鉴定了“刀快”有歧义,“他上课去了”是
笼统.沈家煊(1991)指出用这一方法无法确定由“语义的
不确定性”造成的无法分化的多义句“玲玲和明明结婚了”
和“他写了一封信给我”等是否为歧义句.歧义与笼统最难
划界,因而争议最大.
(三)歧义与模糊.
赵元任(1959),路平(1986)和秦洪林(1993)都讨论了
歧义与模糊的辨析问题.模糊单纯由词义的模糊性引起,与
歧义的界限争议不大,研究也就没有深入.(四)歧义与歧
解.黄德玉(1991/1992),王希杰(1993)和张黎(1996)
讨论了歧义与歧解的区别和联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歧义指
语言层面静态的抽象多义,歧解指言语层面动态的具体多义
,歧义可能导致歧解,但歧解并非都是由歧义引起的.歧解
即语境歧义,歧义常指句法歧义.徐思益(1985)指出句法
上的歧义着眼于语言分析,属于语句的语义内容;语境中的
歧义现象着眼于说话分析,属于说话的思想内容.歧解/语
境歧义中的意义不一定是字面意义/认知意义,有时指隐含
意义中的预设义、蕴含义、推断义或会话含义等,这是引起
其与歧义划界的主要原因.
三、歧义分类的研究
  从语体角度可将歧义分为口语歧义和书面语歧义,前者
指语音层面即语流中存在的歧义,后者指文字层面即书面材
料中存在的歧义.从语言系统的构成要素可分为语音歧义、
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语音歧义由同音词造成,词汇歧义由
多义词造成,语法歧义由结构层次、结构关系或语义关系不
同造成,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两种分类方法.此外,许多学
者从不同角度对歧义进行了分类.赵元任(1959)根据歧义
语言片断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将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语境
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断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大小,分
为可预期的歧义(低度歧义)和不可预期的歧义(高度歧
义);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否有意造成歧义,接受者是否
故意引出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根据歧义现象出
现于同一语言之内还是不同语言之间分为语言内歧义和语言
间歧义.黄成稳(1982)将语言形式的有限性与语言内容的
无限性造成的难以避免的歧义称为合理的歧义,表达失误造
成的可以避免的歧义称为不合理的歧义.石安石(1988)根
据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的根源将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
歧义.熊文华(1989)区分客观歧义和主观歧义,前者指说
写者没有使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或结构,而听读者因错误
联想或知识缺陷把意思理解歪曲了造成的歧义,后者指说写
者出于某种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有歧义的词语或结构造
成的歧义.郑文贞(1993)将语言层面中静态的歧义称为语
言歧义,言语层面中动态的歧义称为言语歧义.柳广民
(1995)区分语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邢凯(1997)
区分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境歧义.程工(1998)区分生
成性歧义(generative)和理解性歧义(interpretive),前者
由句法结构造成,后者由语用因素造成.王本华(1999)将
能提高交际效果的歧义称为积极歧义(修辞歧义),将妨碍
交际的歧义称为消极歧义.陈一民(1999)将语言使用者有
意造成的歧义称为主动歧义,违背其意愿生成的歧义称为被
动歧义.尤庆学(1999)依据歧义结构是否存在引发歧义的
关键性词语(歧义点/歧义标),将歧义分为有标歧义和无
标歧义.在歧义次类划分方面,马庆株(1985)将述宾歧义
分为内部歧义和外部歧义,蔺璜(1993)将语法歧义分为句
法平面歧义、语义平面歧义和语用平面歧义.
四、歧义格式的研究
  赵元任(1959)论及“是……的N”是一个非常普通的
产生直接成分歧义的格式.朱德熙(1978)研究了几类句法
格式生成歧义实例的句法、语义条件,并指出这些格式有歧
义是说其有产生歧义的可能,并非说按照这些格式造出来的
句子都有歧义.吴葆棠(1979)认为几乎各种构造类型的词
组都可能出现歧义.范继淹(1979)认为歧义的产生有结构
上的原因,但决定因素是语义内容,结构上的组合只提供可
能性,语义上的组合才具有现实性,并指出歧义有模式和实
例的差别.施关淦(1980)针对徐仲华(1979)提出,句子
有歧义不等于格式有歧义.朱德熙(1980)认为句子的多义
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句式所固有的,并不是组成这些句
子的那些具体的词的词义引起的,语法上的多义句是多义句
式的体现(realization).吴竞存、侯学超(1980)将有歧义
的格式称为“同形格式”.欧阳寿荪(1983)对朱德熙
(1980)进行讨论,认为多义句式即词类符号序列,那些符
号只能显示各自的语法词类,没有其他任何语法或语义上的
区别性特征.语法歧义句的多义性虽然不由词的多义性造成
,但也不是多义句式固有的;不是和词义无关,而是密切相
关.多义句式只有满足了所有的语义条件才能实例化为歧义
句,其生成单义句的概率比生成歧义句的概率高得多.黄国
营(1985)和马庆株(1985)最先使用“歧义格式”名称,
黄文从句法学角度概括出100种歧义格式.石安石(1988)提
出任何用词类序列表示的句式都可以说是歧义格式.尤庆学
(1999)指出不同的歧义格式生成歧义实例的能力和同一歧
义格式不同的单义下位格式实例化的能力都是不平衡的.施
春宏(2000)对歧义格式"V+N"进行了演绎分析,并根据生
成歧义实例的能力将歧义格式分为强歧义格式、弱歧义格式
和零歧义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