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叠字之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30 20:14:21
叠字之法怎么学?
叠字之法
解题思路: 和学习其他词语使用一样多读、多记、多造句学习。,
解题过程:
1、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
2、古代诗词常用叠字,如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词,起调连用十四个叠字,字字闪光发亮,获得了千古好评。李词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
3、怎样学习叠字之法
学习叠字之法和学习使用词语的方法一样,没有诀窍,只能多读多积累、多练。
(1)注意积累叠字。叠字随处可见,应注意积累。如课本里:婷婷、袅袅、清清、天天、热热闹闹、嘻嘻笑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蓊蓊郁郁、密密麻麻、错错落落、曲曲折折--------只要用心积累,到用时就想起来啦。
2、重视叠字之法的真情实感
叠字的使用虽然要讲究技巧,但却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它的关键还是在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真假和深浅。如果假情浅意,则无论怎样费尽心机,仍然只能写出失败之作;相反,如果真情深意,只是随心而发,随笔而出,也自然匠心独运,用得恰到妙处。
3、多学习古人使用叠字之法的典型作品,学着造句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有兴趣,肯用功,就一定能学好。
附古人成功运用叠字之法的例子,望你参考 学习。
如古代楹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进进出出笑颜开人人满意
挑挑拣拣花色美件件称心
一盏清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五言绝诗施施施施主之才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
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课文《荷塘月色》中的叠字。
古诗词
《诗经》属于民歌,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文人诗歌。屈原的《离骚》标志着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进入文人创作阶段。《离骚》、《九歌》等也较多地运用了叠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九歌》)等诗句就较好地运用了一些叠字。作者以“漫漫”形容路途遥远艰难,反衬出求索的毅力与决心。“填填”、“飒飒”与“萧萧”分别描摹雷声、风声与风吹树木之声,以“冥冥”状雨之貌,这不仅妥贴自然,而且韵律优美。与《诗经》在形式上比较,楚辞有所发展,同一句诗重叠四字,而且避免了声调的一致,从而产生和谐动听的音乐效果。
继“风”、“骚”之后,诗歌发展史上又出现了第三个高峰,这就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汉代诗歌的顶峰,要数五言诗。在叠字的运用上,除进一步注意声律外,还考虑到同一联的对仗。如《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叠字对仗工整,语调变化,极富音乐感。虽然那时还没有产生格律诗词,但它们已展示出未来五言律诗和绝句的雏形。
魏晋南北朝的诗人也十分注意从民歌和前代文人创作中吸取营养,在表达上较多地选用叠字。如曹丕的“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杂诗》),左思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咏史》)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正如顾炎武《日知录》所说:“诗用叠字最难”,以上引用诗句的十二叠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
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经历了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律诗酝酿于六朝,完成于初唐,极端于杜甫。
崔颢《黄鹤楼》诗写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作者用“历历”描写晴空之下的汉阳绿树清晰可数,以“萋萋”形容鹦鹉洲上的芳草茂密丛生,连绵一片。“历”、“萋”重叠读来铿锵有声,和谐动听。
杜甫《曲江二首》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叠词“深深”、“款款”与“穿”、“点”二字照应,把蝴蝶翩翩飞舞于花丛深处,蜻蜓戏于水面忽上忽下、忽飞忽停的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诗句的音韵和景物的描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江畔独步寻花》写道:“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时时”与“恰恰”不仅重叠得好,而且照应得十分巧妙。《登高》诗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展现的江边秋景雄浑开阔。“萧萧”既写出了急风中树叶落下的声音,又描写出了它们纷纷坠落的状况。“滚滚”既写出了长江波翻浪滚和汹涌澎湃的气势,又传达出波涛滚滚的巨响。杜诗中的叠字,看似信手拈来,十分平易,实则炼字极艰,选字极严。
以上所引诸家诗句,一联中的叠字最多四个,而李商隐、黄庭坚、范成大和杨万里的诗,一联中的叠字竟然达到四组八字。
李商隐《菊》诗云:“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全诗共四句二十言,就运用了八个叠字,它们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菊花的色彩,而且韵律和谐。
宋代黄庭坚的《咏雪奉呈广平公》写道:“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诗中八个叠字的运用,把雪的动静与音态生动立体地表现出来了,不仅渲染了气氛,而且增加了韵味。范成大《早发竹下》有“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的诗句。“薄薄轻轻”描绘出了雾的质感,“重重叠叠”表现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杨万里《过杨村》写道:“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红红白白”写出了花的色彩斑斓,“碧碧黄黄”写出了禾麦的生长之状。句中叠字清新自然,不加雕饰。
受到前代诗人的影响,清代的俞樾也有一首全用叠字组成的五绝诗:“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东东丁丁泉,高高下下树。”全诗读来,毫无重复累赘之感。
除诗运用叠字之外,词曲也有运用叠字的。在叠字运用艺术上颇受历代词论家赞赏的李清照的《声声慢》,是极有影响的代表词作。其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全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显得极为自然,毫无斧凿之痕。这不仅富有音乐性,而且表现了作者孤独的心情和单调冷清的环境。“寻寻觅觅”,写心中若有所失,思索追寻;“冷冷清清”,写当时周围环境是一片空虚寂寞;“凄凄惨惨戚戚”,写无可奈何的凄惨心情。
自李清照以后,仿效此种写法的人较多,但由于形式主义的影响,模仿之作与《声声慢》比较起来,要逊色得多。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叠字,或用于写景,或用于状物,或用于绘形,或用于摹声,或用于抒情。它们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加重了语气,增强了感情,突现了事物,而且在艺术技巧上,使语感繁复,语调和谐,音节自然,造成了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音乐效果。
同学你好,如对解答还有疑问,可以继续提问讨论。感谢你的配合!祝你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最终答案:略